视野百科
知识点 >>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Theory)

[size=32px]什么是内部化理论 ? [/size]
  内部化理论 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 。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P.J.Buckley)、卡森(M.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60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 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的真正动因。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size=32px]内部化理论 的观点与内容 [/size]
  内部化理论 认为:

  1、外部市场机制失败,这主要是同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信息、商誉等)的性质和买方不确定性有关。买方不确定性是指买方对技术不了解,卖方对产品保密,不愿透露技术内容,因此跨国公司愿意纵向一体化。横向和纵向都愿意向国外投资。

  2、交易成本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司无法控制全部因素。如果实现市场内部化,即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通过内部转移价格 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3、市场内部化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国际直接投资 倾向于高技术产业,强调管理能力,使交易成本 最小化,保证跨国公司经验优势,都是为了实现上述各方面要求。

  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是内部化理论 的核心。

  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其后有些学者将技术优势及内部化概念进一步引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该理论还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 与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根据。

[size=32px]内部化理论 的现实意义 [/size]
  内部化理论 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 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 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 的动因。而其他国际直接投资 理论仅从产品或生产要素等某个侧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的原因,因此内部化理论 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论。因而有助于对跨国公司的成因及其对外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理解。

开放分类:经济管理
贡献人:飞草
百科PC版 | 视野移动版
© 中国会计视野网站